第3节(1 / 2)

牡丹的娇养手册 厘梨 2333 字 1个月前

萧令拂向魏贵妃问了安,随即问:“婼婼,昨日你为何没来长安园?”

魏紫吾奇怪道:“我到长安园做什么?”

萧令拂微微“咦”道:“我让如珂转告你的。想着你终于回京,各家姐妹又都很想念你,就安排在长安园为你接风。”

“我大姐?”魏紫吾瞬间明了,淡淡道:“……她没有告诉我。”

“当真?”萧令拂讶然:“怎会如此,我明明请如珂一定记得告诉你。”

魏紫吾不爱同人计较,可不代表她看不明白,顿时看萧令拂的目光就有些微妙。

因为从小时常进宫,她对萧令拂算是很了解。萧令拂这样聪明,怎会不知魏如珂可能会不告诉她。昨天她没有去长安园,可以想象一定是引得怨声一片。

任人搓圆捏扁,不是她的性格。魏紫吾缓慢而清楚道:“若是我诚意邀约谁,定然会派人将请帖送到对方手上,而非叫人转告。”

“是,的确是我疏漏了,我想着如珂是你姐姐,应该会转告到的……”萧令拂面上难得闪过一丝尴尬,她没有想到,魏紫吾不是责怪魏如珂,而是直接质疑她。

“不过,婼婼可千万别误会,我自然是诚意想为你接风。但如珂主动说要代我告知你,我又如何拒绝她。”推得干干净净。

魏紫吾知道以魏如珂的脑子和性格,完全做得出这样的事。便不再说什么。

她转过头不再搭理箫令拂,想不明白萧令拂为何针对她?也不记得与对方发生过矛盾。以萧令拂的性格做这样的事,本身就很奇怪。更何况……

萧令拂想做太子妃,温蜜也想做太子妃,她不去和温蜜斗法,却在自己身上花心思?

两个小姑娘说话,魏贵妃不便插言进来,只皱了皱眉。

一室沉默中,太后回来了。

三人都赶紧上前拜见太后,太后笑着打量魏紫吾,道了句:“好孩子。”

又与魏紫吾和萧令拂各说了一会儿话,道:“贵妃,今日你就让紫吾丫头留在我这儿,陪我说说话,解解闷。她这小模样,叫人看着心里也舒坦。”

魏贵妃自是乐见太后喜爱魏紫吾,便自己先回宫了。

太后的确是喜欢小姑娘,午膳命厨房多加了几个菜,还将两个公主也叫过来。

“婼婼!”

听到顾熙乐的声音,魏紫吾立即站起来。

两人顾不得太后在场,紧紧抱了好一会儿,顾熙乐撒娇:“你进宫居然不来看我?”声音委屈得很。

当初魏紫吾便是做三公主顾熙乐的伴读,两人焦不离孟,做什么都在一起,时常连午睡也要挤一张卧榻,感情极好。

魏紫吾露出笑意,道:“我这不是刚进宫么,先给太后娘娘请安,接着就要来找你。”

“算你还有良心!”顾熙乐眉头稍松,去捏魏紫吾的脸:“不枉我每天想你。”

顾熙乐是淑妃所出的三公主。淑妃为人和善,没有皇子,又因生三公主无法再生育,对其他皇子构不成威胁,加上母家地位高,因而各宫娘娘和皇子们都“喜爱”顾熙乐。

皇子们都用疼爱这个妹妹来向皇帝展露自己的亲情。虽不知到底有几分真心,但至少顾熙乐在宫里受宠是真的。

魏紫吾与顾熙乐一见面,那当真有说不完的话,太后也知道她俩要好,让她们自行到东暖阁聊天去了。

两人午膳喝了些酒,暖阁里又暖和,在炕上软绵绵歪一处,说着说着双双入睡。

魏紫吾细白的脸颊染着薄红,长睫低垂,红艳的唇瓣微张,匀长呼吸牵动着胸脯也轻轻起伏,她是侧着睡的,更便于让人欣赏她侧脸的姣好。

男人的身影挡住了菱花窗漏进的光,有力的手指捏住对方小巧的下巴,将她的脸抬得更高些。

这个半扭的角度让魏紫吾很不舒服,她在睡梦中发出嘤咛,蹙着眉挣了两下,却无法挣脱。

第4章

她隐约知道有个讨厌的人强行制着她,可对方手劲太大,她的力气对他来说不值一提。那人没有松手的意思,她便反抗不了。

她试着睁眼,眼前始终模模糊糊一片,看不到人。

先前因见到顾熙乐高兴,她稍微多饮了几杯,头中始终云缠雾绕。也许她只是在做梦,这样想着便继续睡了。

先前魏紫吾和顾熙乐要说悄悄话,宫人都被谴到了外头。只有三公主身边的老宫人芳苓姑姑时而进来看看。

因为三公主是个床霸,总将腿压到魏二姑娘肚子上不说,还爱抢人的被子。

芳苓先前进来一趟,就见三公主把自个儿的薄绒毯子给掀了,将魏二姑娘的毯子卷走,使得自己的好友浑然不知地晾在空气中,还承受着她一条腿的重量。

芳苓觉得,也亏得魏二姑娘是个睡着了连天塌下来也不会醒的,才能与她家公主维持友谊之树的长青。

但这一趟进来,她居然看到三公主连人带被裹得跟个春卷似的紧紧贴在墙壁上,就像是被人一巴掌拍上去的一样。而魏二姑娘的毯子还好好盖在她自己身上。

真是……不容易。芳苓惊讶地瞪大眼,默默又退了出去。

芳苓出了暖阁,便见顾见绪恰好到了,正在问一旁慈颐宫的宫人:“太后不在?”

“回殿下,太后在集云楼。”那宫人答。

慈颐宫可不似其他后妃宫殿,而是宫墙绵亘,自成一体,花园葱茏辽阔,建筑有十二座之多。包括正殿和诸多供太后礼佛、看戏、闲憩、观景的楼阁。

顾见绪点点头,又问起魏紫吾。

芳苓上前答:“魏二姑娘与三公主在东暖阁午睡尚未起。”

知道魏紫吾能睡,顾见绪便道:“我先去给太后请安。一会儿她俩醒了,让她们过来。”

芳苓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