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正继续道:“平卢虽然跟天平接壤,但平卢五州之地,本就在渤海南岸呈一字排开,跟天平三州大体呈直线,夹角很小。若是朱温集结重兵攻占郓州,我们从平卢就只有一个方向可以救援,很容易就能被朱温的兵马拦截。”
“而且平卢南方的衮海观察使,虽然州县不多,但地盘宽大,跟我们的齐州、淄州、青州、莱州都接壤。等到我们重兵集结于郓州一带,被敌军缠住,朱温的兵马很容易就能从衮海进入平卢,对我们的腹背形成严重威胁!”
崔克礼收起长杆,面对刘大正问道:“那将军的意思是?”
刘大正来到舆图前,接过崔克礼手中的长杆,指向衮州的方向。
他道:“天平军的曹州,凸进中原如楔子,是向中原用兵的不二地点。但要从曹州用兵,必须先保障天平周全,不能给予敌方从两翼迂回,包抄后路的机会。天平两翼,右临黄河,且北方是魏博,无需担心,左临衮州,却是必须要稳住的一点。所以本将的意思是,要从曹州用兵,必须先稳住天平,要稳住天平,必须先占衮州!”
崔克礼点点头,表示大体同意刘大正的意思。
然后他问道:“天平三州之地,右翼大部地盘虽然毗邻黄河,但曹州右边却是滑州义成军,就算我军攻占衮州,朱温还是可以从滑州用兵,突入曹州背后。”
刘大正认真道:“所以本将的第二个意见是,从曹州用兵,不应该直接攻向宣武军的汴州,而是攻占右翼的滑州!”
他将手中长杆指向汴州北方,从黄河向东画了一条直线,“若是我们能够东取衮州滚海军,西取滑州义成军,那么整个中原的东北方,都将落入我们的掌控之内。届时东西七八百里之地的广阔地带上,都能任由我们用兵南下!”
“到了那时,我们无论是直取汴州宣武军,还是从南部迂回徐州、许州,北部迂回郑州、洛阳,接应、配合北方各个藩镇的大军进入中原,包围、孤立汴州,在最后集结重兵一举克之,都易如反掌!若能如此,,汴州必成瓮中之鳖,中原大势能定,朱温就算负隅顽抗,也免不了败亡的命运!”
刘大正这话一说完,堂中诸将立即纷纷喝彩。
就连李振、崔克礼看刘大正的眼神,也是充满欣赏敬佩,显然是很认同这个军中第一大将的意见。
作为李晔麾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将军,刘大正很多时候都是统领大军的人选,尤其是在李晔需要带着修士团单独行动,去解决对方的大修士的时候。
这名中年将领,曾经跟随李岘南征北战,在李岘身边耳濡目染,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军略才能都非同一般。他如今也是李晔麾下兵家战将境界第一人,已经快要突破大将境界,赶上昔日的李存孝。
李晔虽然没有马上说话,冒然将出兵计策定下来,但心里对刘大正这番用兵意见,也是深表赞同。
然而就是在这时,一个清清淡淡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杀伐锐气,徐徐道:“若是朱温先发制人,率兵侵占曹州,进而围攻郓州,那该如何?”
这个颇为不合时宜的声音一响起,立即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大家转头过来循声望去,就见说话的人已经站起身,正神色漠然的走向舆图。
上官倾城。
她没有去要刘大正手中的长杆,径直伸出手臂,遥遥指向中原方向,“朱温侵占临近各镇,是有意将整个中原纳入囊中,对他而言,只有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潼关以东的地盘全部收入麾下,才算有了根基稳固之地。到时候他北据黄河以抗河北,南俯淮河以拒淮南,西置重兵以防潼关,东临大海以固海防,中原才算是固若金汤,才称得上是霸业之基。”
“只有实现这个前提,朱温才能稳固四境、屯粮修兵。若得如此,以中原之人力物力,只需三五载,朱温便能兵强马壮,如日中天。到时候他无论是西取关中,还是北伐河北,都有相当把握。若能数战而得关中或是北方,那么朱温之势,将如汉之刘邦、本朝高祖,不可阻挡,如是,王霸之业可图。”
上官倾城看向李晔,清秀绝美的面瘫脸上仍是没有情绪流露,说话的声音也像是读书一样。但从火红朱唇里蹦出的字眼,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她道:“以朱温之才,他若想成就大业,必然是如此打算,那么曹州甚至是整个天平三州,都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除之而后快。得天平,他才能威逼平卢,将殿下赶往河北,进而据有整个中原,实现争霸天下的大业谋划;不得天平,他就得处处受到殿下威胁、掣肘,行动艰难,形势无异于卧榻之侧有猛虎酣睡,他岂能安心?”
“经过数月征战,如今朱温在中原势力已成,必须要直面殿下之威,再无拖延侥幸以避殿下之理。既然跟殿下之争已经迫在眉睫,故而以末将之见,但凡朱温只要不是甘于引颈受戮,必然迅速发兵,急攻打曹州!”
“且他有道兵相助,要得曹州或是天平三州,并不是很难的事,所以他一定会马上行动!”
言及于此,上官倾城俯身抱拳,“诚如崔先生、刘将军所言,曹州是凸入中原的楔子,天平是大军用兵中原的桥头堡,事关殿下荡平中原的征伐大计,万万不容有失。曹州若在,则大事可期;曹州若失,朱温一旦守住黄河重要津口,切断平卢与河北藩镇联系,则平卢困局海角一隅,兵马全无腾挪转移的余地,更无法得到湖北藩镇救援,败局已定!”
“故而末将斗胆进言,殿下当从薛威求援之请,火速发兵协防曹州——末将,愿带狼牙度立即前往,为殿下守住此处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