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马士英脸上浮起兴奋的神色,冯紫英知道《内参》对於这位初出茅庐的新秀还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
毕竟这是能影响整个朝局变化的刊物,朝中大佬包括皇上无一不是这份刊物的忠实读者,哪怕很多人未必认同这上边的许多观点,但是也都愿意把这份刊物作为了解时政朝局面变化和地方社情民意的一个窗口。
“瑶草怕是都已经猜到了吧?”冯紫英温和地笑了笑,“没错,我有意邀请你加入《内参》,成为《内参》编辑委员会的一员,并担任总编辑。”
马士英心中轰然作响,总编辑?他预料到冯紫英邀请自己是要担任主编,但是没想到会是总编辑,而总编辑的权责是什么?
心中固然激动万分,但是马士英也很清楚这份荣耀背后肯定需要背负许多责任和压力。
“紫英,我能问一问这《内参》编辑委员会的构成,总编辑职责权利以及下一步《内参》的思路方向和重点么?”
马士英的谨慎和冷静符合冯紫英对他认知,这样也才能扛起这份担子。
“《内参》的主旨瑶草应该明白,几个板块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朝廷要务来一一进行布局的,但我们讲求的是先行一步,不会完全按照朝廷既有的大政方针来进行探讨,而更多的是前景展望、现实评估和事后总结,尤其是前景展望和预测,事后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
马士英点头,《内参》在青檀书院中有渠道可以读到,他几乎一期部落都读过,一些精彩文章和片段他还专门做了摘抄和笔记,反覆研读。
“而下一步《内参》的方向,我个人认为仍然需要侧重於民生和军务,民生直接关系地方安稳,而安稳则关系到朝廷大局稳固,准确的说就是要解内忧,而军务则主要是指边务,也包括我们先前提到的流土之争,这是混杂了军务和民生的结合体,更为复杂枣手,一句话,内忧外患中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内参》永远追逐的焦点。”
冯紫英的回答没能让马士英满意,他继续追问道:“紫英,你能不能更具体一些,下一步若是你要我出任总编辑,我的理解,总编辑在采用文章和确定未来采录选题方向上都需要做战略预判,我不愿意把你们辛辛苦苦打下来大好局面落到我手上就败落了,我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嗯,没那么夸张,不过我也可以和你说一个我们这一批人的关注点,民生经济方面,开海之后的海贸和海贸伴随而来的工商业发展,我们认为这应该是破解朝廷财力困窘的一个着眼点,当然这还不够,海贸出口的丝、茶、瓷、铁、布、药、盐几大类如何良性发展,可以重点探讨,嗯,我们认为编辑委员会下一步可以主动向地方上的官员们主动约稿,听取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各府的知府们都是四品官员完全有资格获得《内参》的阅读权限,甚至更低一些的各县县令,我以为都应该有这份权力,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冯紫英这样一个大胆提议让马士英也是心潮澎湃,这意味着《内参》的覆盖面会更大,影响力辐射圈都会全面增强,约稿是鼓励地方官员们的参与积极性,这会带动他们的兴趣,而允许他们获得阅读知情权,那么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这种反作用的影响一样会大大加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马士英都不得不佩服冯紫英真正是一个天才,这份《内参》的创立在他看来,甚至比开海之略意义更为巨大,这足以影响和改变整个大周朝廷的律令的贯彻执行方式。
“……,军务是始终绕不过去的,关乎大周生死,那么下一步重点是哪里?我们认为辽东肯定还会是重头,但是更紧迫的可能就是我们先前谈到的西南流土之争,极有可能会局面恶化,你应该知道杨应龙之子杨可栋还在京师中吧?”
马士英脸色沉重,微微点头。
这个情况他原来并不知晓,也是近期才知晓,也让他很震动,朝廷并非没有疑忌,否则不会让杨应龙之子做人质,但杨应龙却愿意如此,要么就真的是心地坦然,要么就是隐忍图谋大计,马士英当然清楚这只能是后者。
“一旦杨可栋那里生变,那就意味着战争之门打开了。”冯紫英很肯定地道:“龙禁尉负责监控杨可栋,但是我觉得杨应龙一旦要动手,肯定会有完全之策让杨可栋脱身,一旦杨可栋失踪,战争基本上就能倒计时了。”
马士英深吸了一口气,“紫英,我明白了,还有么?”
“一旦西南战事爆发,建州女真,白莲教,蒙古人,甚至倭人和西南的洞武,安南,会不会趁火打劫?《内参》恐怕都需要做好一些预先提醒才是。”冯紫英摊了摊手,颇有些无奈地道:“我们现在只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甚至还是用宁夏叛乱和开海之略搏来的,那就要把这份话语权用到最大。”
新的一周了,还能来三五张票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