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2 / 2)

重振大明 路人家 5690 字 2个月前

有了这些蒙人在北边相助,辽东的明军就更有信心守住现在的地域了。只是因为现在明军在平原上作战的能力还不足,而克制金人骑兵的火器尚不完善,所以他们才只能继续以守为主,不能趁着这个时机出兵攻进金国去。

但饶是如此,已经使得金国上下一片人心惶惶了。金人的细作虽然已经探听不到大明的一些最要紧的军事行动,可毕竟不是聋子和瞎子。当大明派人将大量的粮草运去蒙古草原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妙了。而后,这些年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去年更是险些被他们杀得屁滚尿流的蒙人居然派出数万大军陈兵于自己的边境之上,更是让金国上下一片哗然。现在他们不用想就知道蒙人和明廷做下了什么打算了。

金国新都沈阳城,新建的皇宫比之辽阳的那处旧宫更为宏伟。这是金国大汗皇太极迁都到此之前就命人修建的,他要学习汉人的那一套君权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稳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而这一切就从皇宫的规模开始,这里的宫殿规模虽然比不得北京紫禁城或是南京的殿宇,却也宏伟非常,远远超出了金人的认识。

对此,金国国内多有非议者,但是皇太极却硬是顶住了压力。因为他知道这宫殿的出现就代表着自己这个大汗比其他贝勒王爷更高的身份。只是因为那次攻入草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他才没有趁着胜利声威大振的当口立国称帝。可实际上,皇太极就是将自己当成了大金的皇帝,而非什么大汗,他必须学那汉人的一套,才能完全巩固政权,从而有进一步的发展。

自从来到了沈阳之后,皇太极诸事都很顺,许多以前与他为难的人都消停了下来,这使得他的心情也是极好的。可是就在这几日里,却是坏消息一个个地传来,现在更是传来了蒙古骑兵屯于西边,和大明辽东的守军一起对着自己虎视眈眈的消息,这让他不禁又惊又怒。

更让皇太极烦心的还有那些朝中大员们的说辞,原来已经消停了下去的这些人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了,纷纷进言和请兵,都想给蒙古人一些教训。对此,皇太极在和一些亲信之人商量之后,便断然拒绝了。

表面上,他提出的解释乃是为了大金自身的安危考虑。有前次攻打蒙古草原却因内部空虚而使得大明趁虚而入夺去了辽东大片土地的前车之鉴,这次当然不能再草率离开了。何况此次蒙古之所以会突然陈兵在那里必是受了大明的指使,一旦自己出兵,大明断无坐视的可能。另外,就是那数万蒙古骑兵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即便现在的蒙古人已经不复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时的剽悍了,可也不是轻易就能打败的。别到时候杀敌不成,还受了损伤。

可实际上,皇太极不肯让人出兵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内部。虽然迁都之后自己的大权一日多过一日,可谁能保证这些人就没有在背后藏着一手?一旦让他们带了兵,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借此另生事端?即便这些人真的只是为了大金的利益,可要是他们破敌成功,声势必然大振,而自己这个大汗年前可是以退兵结束西征蒙古之战的,到时候下面的人会怎么想?

就因为有着内外各方面的考虑,皇太极不得不暂时忍下了这口气。不过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因为一来这样的话,蒙人原来被打压下去的气焰就会嚣张起来,而且和大明之间必然会达成默契,到时候难受的依然是自己的大金。二来则是这样也是会让国中之人认为自己这个做大汗的胆怯的,这对于压制住一众心下不服的亲王贝勒可是很不利的。

这样一来,可就让皇太极太也为难了,真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一日,皇太极在宫中对呈送上来的奏章进行批阅的时候,一个青年来到了他的跟前。说是看奏章,其实皇太极的心思并不在此,一见来的是自己的十四弟多尔衮,便笑着让他近前来说话。

要说这些兄弟之中皇太极最放心的是谁,当数这个十四弟了。倒不是多尔衮年纪尚轻,还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而是因为他向来没有什么野心,对自己这个大汗也很是恭敬。在众多的兄弟里,也就他最是让自己省心了。

“十四弟此次进宫为的是何事啊?”皇太极待其坐下后便问道。此时的金人虽然努力在学汉人的那套君臣之礼,但在自己家人这里却依然很是随便,即便是大汗面前,多尔衮也是坦然而坐。

多尔衮却没有笑,反而很是严肃地道:“大汗,臣弟一直在为此次蒙古人的动静发愁。很明显他们陈兵在西就是为了针对我们的,若是我们没有一些表示的话,只怕会更增他们的气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便会出兵攻我大金了。”

“我何尝不知此事,奈何现在有明军在辽东牵制着我们,而我大金兵力有限还做不到两面作战啊。”听他这么一说,皇太极也皱起了眉来:“去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当初若不是你及时带兵前去御敌,只怕那袁崇焕都要带了人马杀到辽阳城下了。”

“大汗的担虑也不无道理,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能不有所行动啊。所以这几日里,臣弟一直在苦思着应对之道,现在总算是让我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快快说来!”对自己这个十四弟带兵上的本事,皇太极还是很有信心的,见他说得如此有把握,顿时就生出了希望。

“蒙古人因为有明军在旁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能动。但我们却可以攻明国啊。”

“这只怕不成,前番攻明我们便大败亏输,这次又有蒙人在旁,我们怎可能有胜算?”皇太极连连摇头道。

第551章干戈再起

多尔衮早就已经猜到了皇太极在担心着些什么,一听他这么说,便笑着道:“大汗所虑虽然在理,却也忽略了一点。”

“哦,我忽略了哪一点?”皇太极见他一脸笃定的模样,也来了精神,忙问道。

“忽略了蒙古人与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眼下看来他们双方似乎已经达成了联盟,但是蒙古人自来与明国不和,难道会没有一点自己的打算吗?同样的,明国在对待蒙古人一事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去年那一次出兵,其实蒙人是想让明军入草原救自己的,可明军做了什么,他们只是趁我大金国内空虚,出兵夺去了辽东之地,难道他们真的是想着帮那蒙古人吗?我看他们是坐山观虎斗更多一些吧。”多尔衮嘿然一笑道。

皇太极闻言眉头一皱,觉着十四弟所说的倒也是正理,不待他开口评述,多尔衮接着又道:“再说这一次,蒙人之所以突然在我大金的西面布下人马,恐怕也非出于他们的本心。就我们的探子得来的消息,那蒙人自去年被我大金所攻之后,粮食等生活必须之物大减,现在冬日已至,恐怕是承受不住了。所以在完半无奈之下才会想到向明廷求援,而明廷也是凭着这一点才要挟的蒙人出兵,为的就是钳制我大金。可那蒙人与明廷终究是两条心,一旦见到我大金攻打明国,而他们又没有极好的机会,应该是会按兵不动的。”

皇太极听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后便也沉吟了起来,他也是一个能看清楚形势的枭雄,只是关心之下才没能如自己弟弟这般看得透彻,但经他这么一提点后,就也看穿了蒙古与大明之间微妙的关系。见皇太极神情凝重,似乎是被自己的这一番话给说服了,多尔衮便更进一步地道:“而且明人自以为有那蒙古人在西牵制着我们,我大金是不会出兵的,这样一来我们一旦出兵,势必能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唔,十四弟言之有理!我们此次的确不能再坐看着明国和蒙古人联成一线而没有一点反击的手段了。”皇太极微一点头:“只是那辽东现在尽入明人之手,已成铁板一块,再不是当初那般前后不能呼应了,我们真能一战而胜吗?要知道,那蒙人虽然与明人不是一条心,但是一旦情况对我大金不妙,他们是绝对不会错失趁火打劫的好处的。”

“这一点才是困扰臣弟这些日子的难处,可就在适才,在得到了一个细作传来的消息之后,我才豁然开朗。”多尔衮说着面带得色:“臣弟一直都想着将我们丢失的辽东之地给夺回来,所以去年之后便派去了不少的细作,查探那边的情况。虽然如今的明人对军事的保密上比以往严密了许多,但还是让我的人打探到了一些情况,那就是辽东的明军其实也不是一条心的。”

“嗯?”皇太极脸上登时因为这一句话而凝重了起来:“此话可当真?这是怎么一回事,你速速说来。”作为尝够了上下不能一心之苦的大金大汗,皇太极是太明白将帅各有心思对大军的不利了,现在多尔衮居然这么说,怎能不叫他心动呢?

“是!”在恭敬地应了一声之后,多尔衮才继续说道:“我派去的细作打扮成了寻常的商人,混迹在辽东的各处酒馆青楼之中,从那些外出放松的明军士卒的口中得知了一些消息。原来那现在的辽东经略袁崇焕虽然得到了朝廷的任命,但终因其是文官出身,且不擅于结交下属武将,所以多与他手下的将领有龌龊。尤其是其手下最是能战的两人赵率教和满桂更是因为上遭攻我大金只有他袁崇焕一人得了朝廷重赏而耿耿于怀。

“听说在夺下了我大金在辽东的各处城池之后,原来立有大功,怎么也该顺势守于那里的赵率教被袁崇还以其他理由调回了山海关去,而他自己则守在了锦州。这样一来,赵率教对这个顶头上司自然多有怨言。至于满桂更因其非汉人,而不被袁崇焕所信任,更是时有不平之言在军中传扬。所以若是我大金能抓到这一点破绽,即使有蒙人在侧,我们的胜算也是极大的。”

“好,你说的都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若那辽东的明军内部情况真是如此,对我大金来说确是一个机会。自从那孙承宗镇守辽东阻我大金南下之路后,我们便一直没有能再进一步,究其原因,除了那孙承宗用兵老辣,他能使诸将心服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现在换了这个袁崇焕,我只当他也很是了得呢,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了。”

“大汗可是已经下了决心攻入辽东去了吗?”多尔衮立刻急着说道,他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当然也是希望在战场上表现出自己的能力的。

“虽然现在看来我们是该出兵试上一试,不过这毕竟乃是一件大事,我虽是大汗也不能一言以决,就再等上一等,待我与朝中众人商议之后再定夺吧。”皇太极在冷静了一下之后,却没有头脑一热就下了决定。而后他又打了个哈欠道:“我也累了,你且先回府吧,一旦有了决定,我自会让你知道的。”

“是!”带着一些失望,多尔衮退出了殿去,当他来到外面的时候,脸上的恭敬之色就不见了:“没想到说了这么多话还是不能让他下这个决定,那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领到原来就该属于我的正白旗的人马呢?”他冷着一张脸,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自己的父汗死去的时候,那时候四哥就因为手握兵权,才能在没有父汗手谕的情况下登上汗位的。

从那一刻起,多尔衮的心里就有了一个认知,只有手里有兵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些年来,他刻苦读那些汉人所著的兵书,努力习武就是在等着那一刻的到来。去年的那一战,他已经崭露头角,可是他的四哥却以他年纪尚小不能独当一面为理由而没有将正白旗的人马真个交给了他。

这一次,他花费了这许多的心思,为的就是能借攻打明国而真正掌握兵马大权,为这一日,他甚至韬光养晦,一直小心地对待着四哥。可现在呢?自己还没提出要带兵呢,就被皇太极轻描淡写地给拒绝了,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打击了。同时,这也更坚定了多尔衮要拿回自己兵权的决心,只有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人马,四哥才不会用一句话就将自己打发了出去,然后自己才能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不过多尔衮并没有失望太久,就在他和皇太极对话的两日之后,金国就决定了对大明的用兵。如今也已经到了冬天,往年的金国也时常会趁着这个季节出兵去明国的边境劫掠一番,现在对方都已经欺到门前来了,以那些金人的性子当然不会不想反击了。

另外,虽然去年在蒙人那里抢了不少的东西,但是这却是无法满足金人的需要的。毕竟蒙人那里所得到的物资和金人自身所有的也差不多,根本不能和汉人手里的那些精美精细的东西相比。所以当听完大汗的一番分析,认为攻打明国更有利之后,那些早就蠢蠢欲动的金人各旗将领便都认定了这个办法。

既然敲定了是出兵攻辽东,皇太极也不再迁延,当即就做起了战前的工作。其实对以骑兵为主,且是以战养战的金军来说,战前的准备工作并不多。除了将那些散于各地的兵马调集在一处外,也就没有其他可安排的了。

可这一次却又有些不同,虽然蒙古人应该不会出兵相帮明国,但为了安全起见,金人还是拨出了一路人马守在了西面,防着蒙人有何异动。另外就是派出了不少的细作,前往辽东各城池中,不断宣扬一些袁崇焕与部下将领不和的言论,使大明的军心不能稳固,也为真正刀兵相见时能削弱对方的实力而埋下了伏笔。

在将这一切都做完之后,已经是跨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十二月了。但是金军显然并不在乎,一旦大汗下了令去,大军就调动起来要往南而去了。这一次,皇太极依然亲自带兵坐镇中军,并把自己不放心的那些勋贵和兄弟都带在了身边,这一次他一定要取得一次漂亮的胜利,那样这些心怀二志的人才不敢生事。

可就在皇太极带着人马出了沈阳一路往西南而去的路上,却有两个武艺了得,让人防不胜防的人物出现在了他的大汗金帐之外,若不是身边有好些个女真当地的高手,恐怕这两人能长驱直入来到大汗的跟前了。

这两个不速之客,自然便是已经改变了想法,放弃在大明折腾,而来到北边的李衍和王道乾,他们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次的战局……

第552章不速之客

夜已经深了,天上却布满了厚实的铅云,将那上弦的月亮遮了个严严实实,而那刺骨的寒风却在一个劲地刮着。在这样一个十二月的黑夜之中,人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躲进了厚厚的被窝里睡上一觉,可是对大金的这几队巡夜的人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奢望了。

这次大金再次出兵往南攻向明国,为了能一战而胜,动用了最为精锐的五万多的骑兵,再加上其他一些人马,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七千,对外号称却是十五万。因为有大汗皇太极在中军,当大军驻扎下来之后,各营的将领都不敢有半分的懈怠,早早地就让手下的人马分批巡视大营的左右了,即便现在快到二更天了也不例外。

不过上面的人虽然一再强调要小心再小心,可真落实到了下面的军士们身上却未必能如他们所愿了。如今尚在大金的地界,这里有几万的大金精骑,又是在这么个寒冷的深夜之中,这些军士能依命出来巡视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真的全神贯注地注意着周围情况的。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虽然这几年来金军一直在明军手上吃亏,可那只是对方借了地利之便,或是用了诡计而已,论战斗力,金人并不拿明军当一回事。

正因为这些巡夜的金军有着这样的心思,巡视四边时也不是那么仔细,所以才给了两条黑影一个能突入金军大营的机会。这两人正是在江南找不到李普世,最后想到借金人之力来报复明廷的李衍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