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大雨滂沱,行人狼狈失色,而若有一把伞,则尽可从容自在,漫步雨中,又或身在凉亭中,则尽可袖手背手,眺目远看,看水气氤氲,看水一色,看江山如画图。
又如月入三千,则吃穿用度,每一项都须反覆思量,好好打算,诸如包子贵,馒头便宜,又或者大米贵,面粉便宜。
而如果月入三万三十万,则尽可把这些全数抛开,统统不管,管它哪个贵哪个便宜,喜欢包子便吃包子,喜欢馒头便吃馒头,猪肉牛肉,管它是十块一斤还是一百块一斤,喜欢的就扔到筐里,统统拿下。走进饭馆饭店,菜单入手,也完全不须管价钱贵贱,喜欢的,就点上,能吃三盘,偏偏点它三十盘,就一句话我喜欢!
若档次再高些,喜欢吃猪肉,就自己办个养猪场,喜欢喝牛奶,就自己办个养牛场,喜欢吃米饭,就自己承包个八百亩良田,种植低产优质香米稻,还顺便可以於田中养些稻花鱼。怕外面卖的食用油不干净、转基因,就自己种片花生,自榨花生油……
这就是“立身若高一步”。
立身高,则拮据转为优裕,狼狈转为从容,迷茫转为清醒,痛苦转为自在。
这立身高,可以是出身背景带来的,可以是相貌才能带来的,可以是长久经营带来的,也可以是降幸运带来的。总之,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就如来到这个世界的方。面对这个世界当前的上不得台面的粗土陶罐,只须轻轻伸手,稍一拨弄,就可将其转化为高贵华美、绚烂多彩的珍品。
制作陶器,简单来不过就是三个步骤,一是取土,二是制样。三是灼烧,比造纸还要简单。但它同样也和造纸一样,每一步之中都有着相当的讲究。
1、取土
取什么土?粗土还是细土?泥土还是河土?黑土还是红土?我不用土。用沙子行不行?我不用沙子,用石头磨成细粉行不行?甚至我连石头都不用,用河边的贝壳磨成细粉行不行?
2、制样
怎么制样?把用水和好的土,单纯地用手制样?我要造一个碗。就用木头刻制成一个能造碗的模具。把泥土放进这个模具中直接压制成样品?又或者,还有什么其它的更好的方法?
3、灼烧
如何烧?像做饭一样点一堆柴火,然后直接把做好的样品放到这柴火上烧?还有,用什么柴火烧?不同的柴火之间有没有区别,比如,麦杆和松树段,哪个好?
这样的分析拆解,看起来很简单。放在前世,哪怕是对於学生来。都不算困难。但其实,它里面渗透着一种思维,一种许多老工人操作了一辈子,也未必能想到的思维。
而对於型的作坊式的手工来,通常而言,更不会有太多的讲究,其造成的事实就是很多作坊,哪怕传承了一百年、一千年,其技术水平,也很可能和初始的时候,没什么两样。
换言之,千百年中,都一直是原地踏步,或者踏步的幅度,极极。
因为没有想法,所以没有行动,也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专门的类似於“研究所”一样的东西。再所以,任何型的作坊式的生产、制作,都有着极大的局限,传承容易,开新困难。
还是回到陶瓷制作吧。
不需要去实地参观制陶作坊,只需根据枫林大院里那些盛酒的坛子,从其混杂沙石、厚薄有异、样式不统一等种种情况,方就可以简单且直接地判断,这个世界当前的制陶技术,还处在极原始极原始的阶段。
用一个字来,差!
用两个字来,很渣!
用三个字来,这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