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百七十九 章 完美答卷(2 / 2)

昆羽继圣 山今锦之 4835 字 23天前

窈纠,身材苗条,体态柔美舒缓之意,与下文的“忧受”、“夭绍”意思相近。劳心者,忧心也。悄,忧愁状,与下文之“慅(cǎo)”、“惨(zào)”近义。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有云:惨当作懆(cǎo),忧也。

故,此诗大意为: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月出》文字隽美幽深,乃月下思人之抒情佳作,蕴含“思而不得”之意。此诗分为三小节,每小节首句以月色起兴,以月喻心中思念的美人,营造出的意境蕴含着无尽的朦胧美感,进而描述美人的容貌与身姿体态之美,使人仿佛亲眼目睹宛如仙子般的佳人,最后抒发因思念美人而心生烦忧之苦,开创了“睹月思人”的诗篇先河。

二、秦始皇乃千古一帝,今且不论荦荦(luò)大端者,仅以五六“余事”小议,看看不同视角之下的始皇帝。

其一,秦始皇酷爱读书,勤於政事。

秦始皇每日皆要读书,并处理各种奏章文书,以竹简、木简一石为定额,不尽此数不休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班固《汉书·刑法》曰:“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乃韩国诸公子,不能见用於韩,辄着《孤愤》、《五蠹(dù)》等十余万言。秦始皇未登基前,有幸於秦国读到此类书籍,击节叹赏,感慨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其二,秦始皇爱马惜马。

据西晋时崔豹所着《古今注·鸟兽》记载,秦王嬴政飒爽英姿,驰骋疆场,曾使用过七匹战马,分别是:追风、白兔、蹑影、犇(bēn)电、飞翮(hé)、铜爵、神凫(fú)。

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建立起一整套马政机构并颁布了诸多律法,位列九卿之一的太仆为马政之最高官吏,其下设左右丞两人为副职。京师咸阳附近置若干大厩、左厩、中厩、宫厩等官马机构。饲养的马匹,除供宫廷日常使用之外,绝大部分皆为战马。

其三,秦始皇喜音律。

喜欢到何种程度呢?为了听击筑一曲,可以不顾自身性命,用燕国刺客高渐离来演奏。

昔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逐燕国太子丹、荆轲之客,其门客皆逃亡而去。

高渐离改名换姓,为人庸保佣仆,匿身於宋子家劳作。久之,劳作辛苦中,闻主人家堂上有客击筑,便至近旁走来走去不肯离去,每每出言评论,曰:“他有精彩,也有不精彩的地方。”随从见状,以告其主,曰:“那个奴仆乃为知音,窃言是非。”家中老主人於是召使高渐离前来击筑,一座称善,满座叫好,便赐酒与高渐离。

而高渐离考虑到长久隐姓埋名,一直这样担惊受怕,东躲西藏,日子恐无尽头,便退下堂来,从行装匣子中取出自己的筑和衣裳,改装换容而前,举座皆惊,纷纷离开座位以平等礼节相待,尊为上宾,请高渐离击筑而歌,宾客闻之,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始皇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huò)其目,用石灰或马粪熏其眼,使其失明。再让高渐离击筑,听其击筑之人未有不称善者。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砸向秦始皇,不中。於是,秦始皇震怒,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亲近诸侯身边之人。

其四,秦始皇喜欢百戏。

秦代宫廷进行扛鼎、寻橦、角力、俳(pái)优等散乐杂技表演的百戏。

据说,秦始皇不但生前所居咸阳宫的墙壁上画着宴会百戏图、缘竿之戏,还下令以百戏俑来给自己陪葬。

其五,十二巨人铜像安民心。

《史记》、《汉书》中曾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十二个身长五丈、足长六尺的蛮族巨人,出现在长城的修建起点——临洮。

这些凭空出现的巨人,体形怪异,究竟是祥瑞,抑或是灾异,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与恐慌。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凶兆,可能预示秦王朝的统治很快便会走向灭亡。

次年,秦国扫平天下,秦始皇命人销毁天下之兵器,浇筑十二铜人巨像以供百姓观阅,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来安抚民心,震慑宵小。

至若《史记》之谬误,譬如秦始皇伐赭湘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此乃来自东方被征服地区民众的想象,是对征服者灭其国、制其民的对抗式反应,太史公采信记入《史记》,以致於谬误流传至今。

秦始皇实际是个喜爱野美之人,据《秦始皇禁湘山》诏令,始皇巡游湘山之时,因喜爱湘山一带树木野美,而将湘山列入禁苑,归属苍梧郡管辖。是以,伐赭湘山之事并未发生。

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并非因为下雨失期、按律当斩。按《秦律》,失期并非重罪,若因客观原因而失期,无罪。《秦律》中关於“失期”之规定为:“御中发征(zhēng),乏弗行,赀(zī)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suì);六日到旬,赀(zī)一盾;过旬,赀(zī)一甲。水雨,除兴。”

其义为:凡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两副军甲;失期冲到三日到五日,应受斥责;失期冲到六日至十日,罚一盾牌;失期冲到若超过十日,罚一副军甲。若因下雨导致失期,免於处罚。

实际上,此项律法规定乃借鉴自齐国。

管仲实行以保甲制为基础的军队编制,寓兵於农,保甲制与军队组织紧密结合。为解决武备不足的问题,管仲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用铜铁赎罪,以此有效补充,解决了军队装备不足的一些问题。

而据《史记·陈涉列传》所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由此可见,《秦律》并非世人想象的严刑酷法,而是明法壹刑,事皆决於法,只是它名目繁杂,鲜为世人所知。而陈胜振臂一呼,於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与吴广二人当时极有可能是利用了众人对《秦律》的无知,说失期当斩,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跟着起义。并且,陈胜动员时还特意补了一句:失期当斩,即便不会被斩,戍边而死的也十之六七。如若,《秦律》真的是失期皆斩, 这个“即便不会被斩”又从何得出?除非,失期本就不会被问斩。是故,特意补的这句话是别有用心,专门讲给懂秦律之人听的。

其实,按《秦律》应征役夫若不能如期报到,或借故脱逃,会惩以杖刑,而不是后世史书中所述之死刑。

《秦律》中还有不少闪光之处,譬如家暴伤人者,施以耐刑,遂被刮掉胡子鬓毛,无论走到何处旁人皆知其为罪人;诬告不实,那就按诬告的罪名来判决自己,谓之诬告反坐;百步以内见死不救者,悉数罚钱。

忠尧交出的这份答卷已经远远超出了四名监考官的想象,是以,巴东急着差人去向齐韵通禀。

没过多久,一护卫匆匆返回,附耳在巴东边上说了些什么,巴东听罢,微微颔首,那护卫又转身急匆匆离去。

巴东走上前去,一改先前的严肃与倨傲,恭敬地对忠尧说道:“公子,我家主人有请,请随我来。”

忠尧抬眼一看,心里暗暗发笑:“这翻脸若翻书,变得还真快啊!”心中不由冷哼一声,面上却微微一笑,从号舍中出来,瞥了一眼尚在答题的其他人,挺直了腰身,默不作声。

巴东会意,绽颜一笑,宽慰道:“他们先且留於此处继续答题,事毕会有人安排其歇息,公子请移步。”

忠尧闻言未动,并未迈开步伐。那巴东见忠尧有些踌躇,又说道:“难道公子不想早一点救出自己的同门师姐吗?”

此言一出,瞬间击中忠尧的内心,忠尧顿时神情果决,拱手沉声道:“请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