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子翃所指的方向,欧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僧人。
只见那僧人手敲云板,一路吆喝诊病卖药,身上背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草药,上面插着一根弯弯的拐杖。竹篓两侧各有一根手把,只是这手把倒像是竹梁,向上高过僧人的头顶,然后再向前弯曲成九十度,成了一个遮阳棚,上面扣着一顶竹笠,正好可以遮阳避雨,——原来,这个僧人是一个走方郎中。
此类僧人云游天下,寻师问道,摇着铃铛,走街串户,遍访乡村,看病卖药。背上这种形制的竹篓流传到明朝,稍加改进后便是《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背的那种模样,有了一个新名词,谓之“游山器”。
欧也目不转睛注视着那走方郎中迎面而来,忽然叹了口气,挥挥手道:“萧然行脚僧,一生寄天涯,这分明是个走街串巷、云游四方的行脚僧,一个走方郎中而已,对汴京肯定不熟悉,更不用说什么地下城了。你难道就没有什么其他发现了?”
“有。”子翃肯定地答道,“你看那个送外点餐食的,头顶重物,右手还拿着一个便携式的折叠交脚货架。”
“这也不是我们要找的人啊,看这些作甚?”欧也口中嘟囔起来。
话音未落,眼尖的子翃忽然脸色一变,他发现右边街中走来了一个人,那人看上去似乎有些面熟。
欧也见他神色有异,连忙扭头望去,那人几乎同时看到了他们,立刻将手中的一把扇子竖了起来,遮住了自己的脸庞,——此之谓“便脸”。北宋时,在街上若是遇到熟人,又不愿意打招呼塞暄,就用扇子遮面,对方不以为怪,反而认为这是礼貌之举。
欧也一愣,指着那人说道:“便脸?”
“嗯。”子翃点点头,问道,“你看清楚了吗?”
“看清楚了!”欧也答道,“虽然他用圆扇遮住了脸,还扮作文士模样,但我若没有认错的话,他就是我们在黑店遇见的那个玄衣劲装的江湖侠客!彼时,他静静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呢,也不知是何来历?”
“虽然不知道他是哪路势力派出来的,但眼下此人肯定就是他,忙着掩面,看来也是怕我们认出他来吧,呵呵。”子翃笃定地说道。
欧也有些疑惑:“可是我没想明白,他、他怎么会穿成这样,弄了一副文士的打扮?哦,后面还带着一个小书童。”
子翃扭头瞥了一眼路口的“解”字竹棚,淡淡一笑,问道:“东京城里现在什么人最多?”
欧也不解,茫然摇头。
子翃微微一怔,对自己这个大大咧咧、鲜少注意细节的师兄有些无语,轻叹道:“现在京城里当然是赶考的人最多啊!人家乔装打扮成这样,即使是外地口音,也丝毫不会引人注目。虽不知他是何来路,不过,眼下与我们暂时并无冲突,小心提防着便是。”
“师弟所言甚是。”欧也颔首道。
二人正说着,那人举着圆扇从他们身旁经过,他身后跟着的书童蓦然回首,冲子翃与欧也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那是一种诡异的笑,令人有些不寒而栗。
子翃心中一凛,皱了皱眉头,一转头,却发现右边街道的拐角处出现了四头毛驴,那四头毛驴并排而行,身后拉着的一辆双轮大车疾驰向前。
双轮大车后面,还跟着数辆形制一模一样的木车。
每辆双轮大车皆有一人持鞭驾驭,大车两侧各竖起一块大板作为围子,头车上则坐着一个监工模样的白白胖胖的中年男子。
子翃定睛细看,发现那些车上堆叠着不少麻袋。
车队在街角拐了弯,经过“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香药铺子,向前急行。迎面相遇的挑夫见状,连忙让开大路,向街边退去。待避过了第一辆大车,那挑夫赶紧上前用扁担把两个箩筐抬起来,朝香料铺子那边挪了挪。
时值清明,放眼望去,市坊贩卖稠饧(táng)、麦糕、乳酪、乳饼之类的小贩比比皆是。
一名头戴范阳毡笠,推着串车正寻觅摆摊地点的大汉,见对面的双轮大车来势凶猛,急忙调整串车方向避让,他试图将车推向街边的“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香药铺子,却不料车身沉重,用力猛推后有点刹不住,急得他满头大汗。
摇摇晃晃的车子眼见就要撞进香料铺子了,说时冲,那时快,子翃突然身子一闪,如离弦之箭奔至那大汉身后,两条腿宛如铁桩一般钉在地上,一把拖住了那串车。
头戴范阳毡笠的大汉有了子翃的帮助,这才稳住了串车,得以将车子的方向调整过来。
那大汉停稳串车后惊魂甫定,他抆了一把额头的汗珠,转过身来向子翃揖礼致谢:“多谢壮士出手相助!”
然而,子翃却并未答话。因为他的目光忽然被身旁经过的双轮大车吸引住了。
子翃蓦然惊觉那车上的麻袋中装的不是货物,而是——人。
并且,麻袋中不断有鲜血渗出,正从大车的木板上一滴一滴淌下来,洒了一路。
不仅如此,那堆叠的麻袋边分明还捆束着七八把青龙派鬼藤宗弟子的佩剑。
“这是发生了什么?这些青龙派鬼藤宗的弟子竟然全被杀了,一个活口都没留?”子翃震惊不已,心中暗暗思忖道。他的后背不禁隐隐有些发凉,抬头望向对面的欧也,欧也的神情也十分惊愕。
头戴范阳毡笠的大汉以为子翃没有听见他的话,遂走上前去,又恭恭敬敬鞠躬行礼:“多谢壮士出手相助!”
“哦,”子翃这才回过神来,微微一笑,抱拳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壮士太过谦了,你可帮我了一个大忙了!”那大汉说道,“若不是方才你拉了我一把,我可能就撞进这香药铺子了!”
恰在此时,香药铺子中走出一名顶帽披背的香人。那人走到串车边仔细查看了车身左侧有无抆碰痕迹,又凑上前去俯身瞧了瞧自家竖立在街边的那块“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招牌,还好完好无损,并无抆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