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求娶你为妻(1 / 1)

奸臣之妻 安年 1059 字 5天前

花厅外的虫鸣声不知何时停了下来,到了此刻,已是图穷匕见,剑拔弩张。余启蛰的声音很轻缓,就好似一阵风不曾落地就消散了,但是在这炎热的夏日带来的凉意却叫人脊背一寒。刘裕盯着他,一贯温和的面容变得肃冷,“你都知道些什么”余启蛰面不改色:“老师不必紧张,簪瑁胡同那片废墟已荒了多年,我不过是想要求娶余娇为妻,还望老师成全。”见他连燃成灰烬的淮阳公主府都点了出来,刘裕确信余启蛰的确是查到了余娇和刘子期的身世,这人实在太过聪明,明正帝派的那些人暗访多年,也未能窥到真相,他却凭借着蛛丝马迹,就将余娇和子期的身世给猜了出来。刘裕看向余启蛰的目光多了一丝忌惮,脑中闪过杀人灭口的念头。“纸包不住火,刘大公子所谋甚大,老师以为刘府还不够招眼吗”余启蛰轻而易举就看出了刘裕的念头,他捏着腰间的羊脂玉,淡淡道,“我会护余娇一世周全。”这人实在聪明,也拿捏住了刘裕的软肋,刘府树大招风,余启蛰能查到子期在平凉府豢养私兵,他人未必查不出,若有朝一日事发,他们刘府恐怕根本无法善终。“你如何能护余娇周全”刘裕冷声道,“你以为一个区区从三品的大理寺少卿就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眼下不过是你有用。”程英那柄刀愈发重,用了多年已经不太好使了,若是强用怕会伤及自己,明正帝想换一把好使的刀,这才提拔了余启蛰,而今余启蛰有用,明正帝想要用他罢了。可这样的刀,随时都能换,余启蛰才做官多久不过是眼前的如鱼得水,焉知卸磨杀驴后的下场会是什么样子余启蛰自然能听懂刘裕话里的深意,他道:“我无党无派,出身寒门,这已足够让圣上安心。”余启蛰自从被明正帝召进奉天斋崇道斋醮后,跟清流来往得便少了,他不过是拜了刘裕当座师,但与清流并无深交。明正帝当初未必不是看上这点。只多少还有些顾忌着余启蛰与余娇的牵扯,从余启蛰那听说余娇曾是他冲喜的妻子,刘家人找回余娇后并不认这门亲事,直接抹平了这段过往,明正帝彻底放下心来,迫不及待的想要成全余启蛰和余娇这门亲事。在明正帝看来,刘家不认三女儿曾是余启蛰的冲喜娘子,是因在刘家看来这是一桩丑闻,他们看不上余启蛰曾是乡下人,瞧不起余启蛰出身寒门。而余启蛰如今想要他赐婚,重新娶回刘家三小姐,自然是功成名就后的一种报复。毕竟余启蛰可是身有不足,无法行房生子!程英的义女,清流首辅的女儿,嫁给他的人为妻,这样的好戏明正帝还是很乐于成全的。不然换做其他人,明正帝还要担心他们结党营私,而余启蛰背后没什么人可以依仗,他想要赐婚娶刘家三女儿,已是跟刘家人结仇,也不必担心余启蛰会投靠刘裕这个结了仇的岳丈。所以明正帝在养心殿召见刘裕后,见他一口回绝这门亲事,便愈发赞成这门亲事。不出意外,明日应就能见到赐婚的圣旨了,余启蛰不想这其中有任何变故,是以有备而来,以刘子期和余娇的身世来做筏子逼刘裕答应这门亲事。“还望老师成全。”余启蛰语气不疾不徐,依旧是那副君子之姿,可刘裕已见识过他的真面目,只觉得此人甚是诡诈。他脸色难看,好半天都没有说话。余启蛰站起身来,“学生当老师同意了,学生去看看余娇。”刘裕抿了抿唇,叫住他,皱眉道,“薛家那么好的门楣,自可助你仕途坦荡,平步青云,你何必舍近求远,非要搭上余娇的下半辈子”“学生娶妻不为仕途。”余启蛰抬眼,清隽深邃的眉目异常真挚:“我此生只想娶余娇为妻,她原就是我的妻子。”说罢,不等刘裕再说话,余启蛰谦恭欠身,转身离开。刘裕满心不快,却也发作不得,只能看着他离去,他当初真是小看了这个余启蛰,也不知这人到底是如何查到余娇和子期身世的。事实上余启蛰不过是在诈刘裕,他只是从陆瑾查到的那些事里觉出余娇的身世有古怪,好在他记性还不错,当初顾韫和刘子期找到青屿村的时候,口口声声称余娇是素笺,这段日子他让人顺着素笺这个名字查下去,才查到襄阳公主府。这般一来,刘子期的种种古怪指出都浮出水面,当初刘子期逼他离开余娇时,口口声声说他护不住余娇,想来也是因为余娇是淮阳公主的遗孤。可余娇若是淮阳公主的女儿,那刘子期与余娇便不是亲兄妹,可刘子期又待余娇这般好,便有些说不过去了。父亲已是次辅,刘子期这样的世家公子更没道理要在岭南豢养私兵。种种异常之处,结合当年淮阳公主府惨案,余启蛰推测出一个结果,刘子期的身世也大有问题。方才在前厅刘裕的态度,证实了这一点。余启蛰走到二进院处的凉亭,抬眸看见站在凉亭里的纤瘦身影,停下了脚步,脸上的神情也跟着柔和下来。凉亭里没有其他人,余娇一个人站在那里,她昨晚上没怎么睡好,辗转单侧都在想余启蛰叫明正帝赐婚的事。方才听说余启蛰来了,便到了此处等他。听到身后脚步声响起,余娇抬眸去看,虽然才三个多月,但两人好似很久很久没见了一般,直到余启蛰进了凉亭里,余娇才发现他好似又长高了些许。“坐吧。”他的眸光又深又沉,余娇不敢多看,主动开口道。两人在凉亭里坐下后,余娇斟了两杯茶,捧着茶碗,半晌之后,余娇开口道,“五哥,赐婚是怎么回事”听她还唤自己五哥,余启蛰脸色淡了许多,他没碰那碗茶,他以为自己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赐婚自然是为了求娶你为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