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开府不建衙(1 / 2)

龙争大唐 凤鸣岐山 2382 字 2个月前

第36章开府不建衙

贞观七年六月初八,蜀王李恪上书朝廷,言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请奏重修《氏族志》以定贵贱之分。上甚赞,深以为然,诏告天下将重定《氏族志》以规名份,着蜀王李恪回京主理其事。此诏一出,朝野震动,各门阀世家惶惶不安之余,大多着人奔走于朝堂之间,尤以蜀王之门庭若市为甚,然,自蜀王七月中到京之后,殊不见客,只召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朝廷重臣入府议事,世人皆不明其所以然。

重修《氏族志》正是李贞给李恪所出的主意,这里头牵涉到李唐皇室的面子问题——李唐之真实血统不明,自古以来各家争议极多,有说李唐是胡人归化的,也有说李唐是陇西李氏旁支的,众说纷纭,然而李唐具有鲜卑血统却是不争之事实,不过嘛,李唐皇室却始终自称为陇西李氏,上追始祖为老子李耳。陇西李氏在汉朝时曾出过飞将军李广这等名将,可谓是源远流长之大门阀,在隋初也算是权倾天下的望族之一,可就是这么一个辉煌的门阀,在隋初修订之《氏族志》中仅仅排在可怜的第三等,还被称之为“驼李”,就算李唐已经传承了两代的皇帝,可在那帮子所谓的“士大夫”眼中陇西李氏依旧是不入流的小门阀,一起子山东望族甚至以与李唐皇室联姻为耻,这令李唐皇室极为不满。

山东望族目下其实都是些破败人家,无他,经过隋末的大乱,以往煊赫无比的山东士族大多未能免于贫贱,但它们毕竟都是有数百年历史、声望的大族,所以此时他们的“名”还是“着于州闾”的,在名门的政治特权丧失之后,名声反倒更响了些,这是因为对于很多中小门阀来说,与士族之间的婚媾是炫耀其高贵血统的唯一途径,趁着这些个名门“经济危机”之时,以钱财诱惑名门与己联姻,而与此同时,那帮子士族们又自矜门第,在婚媾过程中大索聘礼财货,因而山东士族间竟成“卖婚”这一风俗。

李世民曾在多种场合下怒斥山东门阀之无耻,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山东门阀气焰嚣张依旧,而时人依旧以联姻山东望族为荣,便是魏征、房玄龄、李积这些勋臣们亦是趋之若鹜,可因着这些所谓的望族中饱读诗书者众,在朝野中影响极大,李世民屡次想要下狠手整治,却都因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故此,《氏族志》实为李世民心病之一,这也正是李恪一上书便得到李世民认可的最重要原因之所在。

一本《氏族志》便能改变名门望族妄自尊大的现状?这完全就不可能!至少在李贞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按李贞的想法,真要想改变名门望族妄自尊大的现状,与其在那本狗屁《氏族志》上浪费时间,还不如加紧教化民众,开启民智,读书的人多了,那帮子名门望族所拥有的“知识”便不值钱了,到那时,名门望族凭借着族中“知书达理”者众而建立起来的所谓“名气”自然也就大幅贬值了,收拾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不是吗?当然,明白归明白,李贞却不会将这些见解说将出去,他之所以给李恪一伙出这个主意,其用意不过是要造成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罢了,至于李恪能不能顺利修订《氏族志》、能不能凭着此书再次得到李世民的恩宠,李贞压根儿就不放在心上,这不,趁着李恪回京之际,李贞可是开始了暗中积攒力量的征程。

钱,李贞有的是,尽管自年前开始,因着市场饱和,再加上跟风者众之故,新式家具的利润已经大不如前了,可李贞也早就赚饱了,平日里开销又不大,两年多下来,那钱早就多得数不过来了,虽说谈不上富可敌国,可随随便便拿出个十万、八万贯的还是很容易的,有钱自然就好办事,趁着大家伙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氏族志》的当口上,李贞将建立暗中势力的任务交待给了燕铭,本着不求快但求稳的原则开始了暗地势力的培植——其一,趁着山西大灾的时辰,由燕家出面从山西买来了一批年岁不大、天资尚可的孤儿,并聘请了文、武师傅对这群孩童进行因材施教,并形成定例,每年都由燕家出面买回一些孩童进行培养;其二,由燕家派驻各地的分支机构为骨干,暗中成立名为“旭日”的情报机构雏形,开始对各地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三,在京师中开始对那些个无甚背景的小官吏们进行缓慢渗透,至于对哥几个的府宅安插人手则缓一步进行,一切以稳妥为上。

建立暗地势力的行动算是顺利得很,在燕家的鼎立相助下,一切行动都没出啥岔子,也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只不过一件麻烦事却又出来了——建立暗地势力说起来倒是轻巧,可花起钱来却跟流水似的,这不,才刚开始两个多月的时间,李贞便郁闷地发现建立暗地势力简直就是个烧钱的大窟窿,头前预先备好的五万贯,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要见底了,这还是因着燕家帮衬了不少的缘故,否则只怕早就透支得不成样子了,这钱还真是不经花!

李贞有钱归有钱,可这么折腾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是?总不能将老底都赔了进去吧?李贞还指望着怀揣大把金钱去享受荣华富贵呢,若是为了自保把钱都花干净了,那算个啥事啊,还不如当初啥都不干,老老实实地指着亲王的俸禄过日子不是?没招了,眼瞅着新式家具的利润越来越薄,李贞也只好提前启动书籍经销了——圣旨上说的是八月十五前完工,实际上早在六月中旬,朝廷定制的那六千本书便印制完成了,可李贞始终将此事扣在手上,原本是打算等李恪回京动起来之后再抛将出去,趁着大家伙的注意力都在《氏族志》上头之际,降低印刷术所带来的影响,毕竟李贞并没打算靠这玩意儿名扬天下的——对于李贞来说,闷声发大财才是好事一件,可李恪那货愣是不赏脸,自打回京之后,都一个多月过去了,却始终没见他动起来,愣是令李贞憋得难受之至,无奈之下,也只能先动了。

动倒是动了,可却没个反响,奏本上了,样品书也给了,可好几天过去了,别说礼部无人来验收,便是老爷子那头也没曾听到个响动,眼瞅着中秋都要到了,可把李贞给猴急的,却又没胆子跑去问老爷子,只好耐下性子等消息,等啊等,等得望眼欲穿之际,好歹是将圣旨给盼来了——汉王李贞有功于社稷,加封三百户,赏钱千贯,敇王府一座,准开府。

哇噻,开府好啊,总算是混上了正儿八经的王爷了不是?可把李贞给乐坏了,也没去细想其中的根由,一领了圣旨,连老娘那儿都忘了去通知一声,立马跑工部办了手续,急吼吼地直奔自个儿的王府而去,坐落于南大街的汉王府可是新起的宅子,那油漆都还没干透呢,那等崭新样看着就让人爽气,先不说门口那对威武的石狮子,也不提那高墙大院里亭台楼榭精巧大气,就说那满是绿树鲜花的后花园便令李贞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满王府里瞎转悠了好一阵子,怎也瞧不够,小心肝美得直冒泡,愣是盘缠到了天都快黑了,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宫。刚进了门,屁股都还没落座呢,就瞅见刘德全捧着厚厚的一叠子大红请柬走了进来,恭敬地说道:“殿下,各家各府都派了请柬,并附上礼单,为王爷开府之贺,请王爷过目。”一看,呵,全是一帮子兄弟们送来的,还都附有礼单,礼都重着呢,便是太子也着人送来了柄玉如意当贺礼。

礼不错,照单全收了,咱这会儿正缺钱呢,宴嘛,一概不赴,奶奶的,这帮子鸟人除了想拉拢咱之外,哪能存了啥子好心,全不是东西。李贞心里头自然清楚一帮子兄弟送礼请客的真实用意,眼瞅着王府到了手,马上就可以开始自个儿的富贵生活了,他可不想卷入夺嫡之争的,兄弟们的宴请自然是不想去的,可不去总也得有个理由不是?若是不小心成了众矢之的,那乐子可就大了,李贞沉思了好一阵子,笑呵呵地一挥手道:“刘公公,着人去回了各府,就说本王得了王府,自该由本王做东,就定在九月初一好了,请各家兄弟都到本王府上做客便是,唔,着人去‘燕记’取些新出的家具还有新印制的书籍往各家各府上送去,就当回礼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