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谁出力谁受益(1 / 2)

司礼监 傲骨铁心 1839 字 3天前

东番的确是荒岛,自来大陆这边对东番开发不够,虽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过东番,但却没有进行驻防治理。此后直到唐末宋初之时,方有汉人在澎湖居住,故而本朝建国之后,便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对东番本岛进行过开发,也没有大规模移民。尔今岛上除了当地土著居民外,就是这上千年来由福建及浙江沿海小规模过去的汉族居民。

这些汉族移民繁衍至今,总人口也没有数万,并且因为人数过少的原因散居在台湾各地,分了很多村落居住,和大陆的朝代属于脱节状态,因此一直没有形成有效政权治理。这使得东番目前为止,处于实质上的无主之地。因此,方有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想要在东番落脚,进而占领统治,但无一例外均遭到福建布政使司所属的澎湖巡检司的打击。

不同于大明统治核心朝堂诸公对东番的漠不关心和毫不知情,位于一线的福建地方官员一任任以来,无一不知东番若为外贼所窃的后患。

明末所发生的大小海战,大半便是围绕于台湾岛归属发生的。而每一次海战,无一不是明军获胜。

这个庞大而古老的帝国,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犹向海上展示着帝国最强大的武力。

而历史上,对东番的正式开发就是现在!

这个开发是由两个明朝的大海盗组织的,一个就是魏公公派小田大郎去日本联系的倒幕英雄颜思齐,一个就是国姓爷他老子郑芝龙。

颜思齐作为后世的“开台王”给台湾的开发打下基础,郑氏父子则对台湾开发功不可没。在郑家祖孙几代的努力下,数十万大陆汉族移民台湾,这才有了台湾开发最需要的人力和政权基础。

但这个时代的人可不会像公公一样看的那么远,知道未来台湾的重要性,所谓永不沉没的航母。更不会知道台湾的物产极其丰富,只要解决了瘟疫疟疾,这个岛足够养活千万人口。

在七舅姥爷、九太爷、四表姨丈等一众土包子看来,那劳什子东番是比自家肃宁还要穷困,还要不堪的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种地方,去了能干吗?

听起来像是让大伙去当官发财,可怎么想都觉着像是发配流放咧?

纵然最近有关皇军要远征东番的消息不断得到证实,但关心这个消息的多是些熟悉海事的人,或者从事海贸的人,于肃宁这帮人而言却是不怎么关心。

隔行如隔山,虽说都当皇军两三年了,可有的事不是身在其内就能明白的。北方人骨子里就对大海畏惧,也远不如沿海百姓精明。

这是时代所限,也是环境所限。

中国历史上,敢于走出去,敢于勇闯天涯的基本都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百姓,发财致富的也多是这些人。

他们不懂,魏公公懂!

先富带后富,魏公公两世为人不假,可对于这一世的父老乡亲们,他也是有感情的。

台湾这个大岛真是公公给乡亲们的自留地。

没办法,家乡肃宁县真是太穷了,穷到年轻人争相以割鸟当太监为人生职业规划,穷到一个小太监回乡都能得到“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

再放大到整个河间府、甚至整个北直隶的穷困地带,哪怕是京师的郊县,自宫当太监都是一条堪比考上公务员的大好事。

这是一桩很悲哀的事。

以前没有条件,现在有了条件,公公希望他能够改变家乡子弟的命运。

他希望跟随自己的家乡父老们能够扎根在台湾,以一点带一面的思路来落实台湾的有效治理和开发。

更准确的说,便是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镇,一镇带一县,一县带一府,一府带一省,一省带一国,一国带一路。

尝了螃蟹知道好吃的人会对自己亲近的人说,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一个带一个,公公希望以肃宁一县带动整个河间府,继而带动北直隶的环京畿贫困带,再带动陕甘宁边区,把数以百万计的大量贫困人口从那些地方拉出来。

不拉不行啊,即将到来的大灾之年会使这些方变成火药桶,会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会使大明帝国摇摇欲坠,会使华夏汉家文明沉沦数百年。

这就必须要做思想,以化解父老乡亲们心中的犹豫,使得他们的积极心提高,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的“磨洋工”。

公公的强项也正在此。

他是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于是,公公使出了对贵妃娘娘、对公主殿下、对太子宠妃、对皇长孙乳母的舌功,用心去打动父老乡亲,走到他们内心深处去融化他们对未知的恐惧。

光说也不行,必须要有实惠的。

首先,给名。

所谓名,就是官。

台湾警备师团这个乙等师团单独编建,在场的不管是长辈、还是平辈,亦或是晚辈,统统有份。

这个纯粹由家乡人组成的乙等师团战斗力肯定差,但对付台湾的土著还是绰绰有余的。

封官也是拉拢分化的手段。